看了黄渤主演的《学爸》才明白,什么是父母的修行
教育好孩子,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事业。
无论父母赚多少钱,取得多大的荣誉,都比不上教育好自己孩子的荣光。父母是孩子的教师,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。
作为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,我们要给予孩子的习惯、品质、人格和处世态度,为孩子的成长打好根基。
01
你以为的爱
其实是束缚孩子的枷锁
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是很多家庭的普遍愿望。
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,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殚精竭虑。
电影《学霸》中,黄渤饰演的雷小米父亲就曾说:“他已经很努力了,我不能耽误他。爸爸可以输,娃必须赢。”
为此,他不惜和别人假结婚,只为换来一个好学区的入学机会;
他含泪将儿子送到小姨身边,祈求小姨充当家长帮孩子通过学校面试。
电影《学爸》于8月18日上映,电影讲述了四个家庭面对孩子“幼升小”的压力,争执与和解、崩溃又自愈的故事。
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,聚焦现实的社会深度,带给大家欢笑的同时,也赚了好几波眼泪。
这部电影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新的性和教育的新的性。它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,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家庭教育,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。
黄渤表示,这部电影是一个很好的现实题材故事,与每个家庭都有联系,也与我们每个人都有联系。编剧和导演苏亮为了创作这部电影,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小区和学校门口找家长聊天,搜集真实的素材,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情节。
电影《学爸》讲述了四个家庭的故事,展现了教育问题带来的困扰和困境。在这个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多努力,但往往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。而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,需要家长去引导和支持。
黄渤和单禹豪在片中饰演一对父子,他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产生了很多分歧。黄渤饰演的父亲认为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,而单禹豪饰演的父亲则认为孩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引发了很多冲突和矛盾,导致了家庭的破裂。
然而,在拍摄过程中,黄渤和单禹豪却发现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无知和束手无措。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,试图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的成长。他们找到了一个平衡点,实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孩子的成长。
在这个过程中,黄渤和单禹豪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。他们意识到,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,更是家庭的责任。只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,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。
02
与其孤注一掷
不如顺势而为地培养
傅首尔在电影《学爸》中扮演某天价讲座讲师,她曾慷慨激昂地宣讲:
小学的牛娃,三岁备战幼升小,六岁学微积分,英文年阅读量超过五百本。你的孩子在干什么?还在撒尿玩泥巴吗?还不紧张吗?还不给娃加码吗?
但实际上,这些很多人以为“越努力,越幸运”的“鸡娃式”教育理念,其实也只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罢了。
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,家长们总是带着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:
琴棋书画、舞蹈、音乐……各种花式加码,占用了孩子大量的空余时间。
孩子喜不喜欢不重要,能加分才重要。
忍不住想起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段子:
学校要开新年联欢会,老师问班里的同学有会演奏乐器的吗?
结果全班48个同学,有46个会弹钢琴,另外2个是拉大提琴的。
真正智慧的父母都知道:
每一个孩子都是的,当特长变成人人都会的技能,也就没有所谓的“特长”了。
马斯克的母亲梅耶·马斯克,就在孩子的培养上颇有心得。
当马斯克对计算机领域非常感兴趣时,梅耶就给孩子购置了电脑,支持他研究互联网,马斯克成为了现实的“钢铁侠”。
每一个父母不要盲目为孩子制定人生计划,更不要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其实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很重要。
虽然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成了社会,谁来做普通人?这个说法没错,错的是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,有些人真的只能做普通人,不是谁都能够鲤鱼跳龙门,作为父母尽力而为,不能牺牲自我去成全孩子。人生十跌十爬不到老,不可能一生顺利平安。
《学爸》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:
“天大地大,天地广阔,上有江,有河,有湖,有海,小鲤鱼是不是只有跳龙门一条选择呢?”
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,不仅仅只有学业这一条路。
作为父母,我们应该以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为出发点,而不是强加我们的愿望。
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,支持和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,培养他们自信和坚韧的品质。
如此,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,越走越宽广。